翻譯資訊
醫學翻譯公司文件必備格式與專業術語對照表公開!
作者:admin 加入時間:2025/3/5 點擊次數:0

醫學翻譯聽起來就夠嚴肅,但一旦牽扯到實際文件格式和術語,才會知道這份工作有多講究,不是把字詞翻對就好,還得搞懂格式怎麼排、縮寫怎麼寫、欄位順序可不可以調、註解能不能動,這些細節沒搞清楚,文件送出去可能直接被退回,前功盡棄。先聊格式,醫學翻譯公司在處理像是病歷摘要、臨床試驗報告、說明書、病患資訊表這類文件時,基本都有固定架構,有些國際公司要求文件要符合ICH-GCP(國際臨床試驗標準)規範,那表示標題、段落標記、參考文獻順序都不能亂動,格式錯了,等於沒交作業。

 

常見的文件格式包含 Word 檔、Excel 表格、甚至是 XML 標記檔,像Excel常用來處理術語對照表或醫療產品資訊,欄位順序固定,分別是英文、目標語、術語類別、用法說明,翻譯時不能只顧著語意通順,還得確認格式沒跑、單元格沒錯位。


78020344_l醫學20250305.jpg再來是關鍵的術語對照,舉個簡單例子,「hypertension」是高血壓,但不是每次都能直接翻成「高血壓」,在病歷中可以寫「高血壓」,可在產品說明書中可能就得翻成「高血壓症」,這時候就靠專業術語對照表派上用場,公司通常會建一份專屬詞庫,不只列常見詞,也標明適用場合、備註和禁用詞。

 

有時候,一個詞還得因語境變化作不同翻譯,像「placebo」不是每篇都能說「安慰劑」,在藥廠資料中可能要寫「安慰用藥」,而「adverse event」雖然直譯是「不良事件」,在臨床報告裡應翻「不良反應事件」才更精準,這些對照不是死記,而是得靠經驗和資料累積慢慢養成。

 

專業術語表還會搭配「黑名單」用語,意思是不建議使用的詞彙,這些黑名單可能是過時用法,也可能是某些國家主管機關不接受的翻譯,例如「side effect」這個詞,部分地區偏好用「adverse effect」,就得跟著修,這類地區差異翻譯公司也會列在說明文件中,幫助譯者避雷。

 

還有一個不容忽略的環節——時間格式、數字格式、單位轉換,像「10mg/dL」翻成中文時就得保持格式一致,有些地方要求加空格、有些不准改順序,這些看起來雞毛蒜皮的小事,錯了就是品質瑕疵。

 

整份醫學文件翻譯完成後,通常還會有QA團隊再做一次「術語檢查」,這過程有點像校對詞庫使用率,確保譯文中的關鍵詞都有根據,沒有亂創造詞、沒用錯語境、沒少翻重點,那才能過關。

 

看似枯燥的格式與術語,其實才是撐起醫學翻譯品質的骨幹,不懂格式的譯者,很容易在技術審查階段翻船;不熟詞彙對照的新人,稿件一看就露餡,那些能長期與醫藥企業合作的醫學翻譯公司,不靠花俏文筆,而是靠這些制度與細節硬撐起專業招牌,誰說翻譯只是語言工作?在醫學圈裡,它根本是一場格式與知識的雙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