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選擇跨國尋求醫療服務,無論是為了罕見疾病找專科,或是接受先進治療、第二意見諮詢,出國就醫逐漸成為可行選項,但在踏上飛機前,有件事常被忽略,卻極度關鍵:病歷的醫療翻譯品質,可能直接影響醫師判斷與診斷結果,甚至牽動整個治療策略。
醫療翻譯這條路,看起來氣派又專業,但一走進去才發現,簡直是用生命在記單字,從解剖學到藥理學,從檢驗報告到手術流程,每個字母都暗藏陷阱,稍微搞錯一點點,就可能讓整份文件變成驚悚故事,那麼,這麼多詞彙,到底怎麼記才記得住?
醫療翻譯聽起來好像是件很專業、很穩重的工作,但當場景拉到急診室,整個節奏跟氛圍完全不一樣。不是坐在會議室慢慢討論病例,而是站在血壓急降、家屬慌張、醫師一句話都不能聽錯的壓力鍋裡。
醫療翻譯的挑戰,並不只是把「氣虛」翻成 deficiency of qi,或是「抗生素」翻成 antibiotic 這麼簡單,這其中藏著的,不是字詞對應的技術問題,而是文化與觀念之間的溝通,當一名翻譯工作者介入中醫與西醫的語言交流,他處理的不只是語意,更是兩種醫療體系的思維方式。
醫療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跨國合作與技術交流已成為趨勢,無論是醫學研究、臨床試驗,還是患者診療,都涉及不同語言的溝通,在這樣的環境下,醫療翻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準確的翻譯能確保醫療資訊無誤地傳遞,讓患者獲得適當的治療,也讓醫護人員能順利掌握最新的醫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