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醫療內容不只是把語言換過去這麼簡單,尤其是當你遇到的是跨文化的資訊傳遞,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病」的理解其實差很大,而這正是醫藥翻譯裡最難被看見的那一部分:觀念的轉換。
你可能沒想過,「感冒」這個詞,在亞洲地區常常包含肩膀痠痛、頭暈、喉嚨卡卡,但在某些歐美國家,它可能只代表鼻塞和咳嗽,如果直接翻譯為 "cold",讀者會以為只是輕微不適,忽略了亞洲文化裡這個詞背後更廣泛的症狀,這種落差,若沒有留意,很可能讓病患對治療內容產生誤解。
再看精神疾病這一塊,有些文化對於憂鬱症的接受度很低,甚至視為不能說出口的「丟臉病」,如果翻譯者照本宣科,使用直白的診斷詞,可能讓當地讀者感到不適,甚至拒絕閱讀,因此,一些翻譯者會選擇稍微柔化語氣,比如用「情緒困擾」來替代「精神疾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心理抗拒。
還有一種情況是文化裡根本沒有對應的詞,像是「過敏體質」這個說法,在東亞地區非常普遍,但在歐美醫學系統中,通常只講 allergy 或 hypersensitivity,若不小心硬翻,可能會出現文不對題的結果,這時,翻譯者需要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知道什麼該解釋清楚,什麼需要附帶說明,才能幫讀者真正理解。
再講個更具象的例子,中醫講「氣虛」、「肝火旺」,這些詞可不是隨便能翻成英文的,你不可能直接寫 “liver fire is too strong”,因為這不但不符合西方的醫學邏輯,還可能被看成奇幻小說,這時候,不少翻譯者會選擇加註釋,或乾脆用功能性的方式來描述,比如將「肝火旺」轉譯為「可能導致易怒與頭痛的體質狀態」,讓接受不同醫療觀的讀者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框架來吸收資訊。
這也說明了,醫藥翻譯其實不只是語言能力的比拼,更像是一場文化溝通,好的翻譯不是讓讀者硬吞陌生詞,而是幫他們用熟悉的語言理解不熟悉的概念,這需要一點創意,也需要不少同理心。
有趣的是,隨著全球化加速,越來越多跨國醫療研究和國際診療平台出現,醫藥翻譯的角色也變得更關鍵,你不只是翻譯一份報告,而是要讓不同文化下的醫師和病患,能透過你的文字溝通彼此的醫療語境,這種看不見的橋樑,往往才是最需要被重視的地方。
翻到最後,會發現醫藥翻譯其實是一種關於人類理解彼此的方法,它不是把句子換成另一種語言,而是要讓人相信:我們雖然來自不同文化,但生病的時候,都需要被正確理解與照顧,這才是醫療翻譯真正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