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只要懂醫學,英文不差,就能接下醫學翻譯的工作,但真實情況常常是,讀得懂一篇研究報告,不代表就能把它準確地轉成另一種語言,醫學翻譯,絕對不是把A語言的醫療名詞換成B語言就完事,那些看起來「已經懂」的地方,反而最容易藏著坑。
第一個大盲點,是對醫學英文的過度自信,你可能會看懂 "The patient was administered 5 mg of lorazepam intravenously" 這句話,但在翻譯時卻把「administered」寫成「給予」,而不是更貼切的「靜脈注射」,問題不在詞彙不夠,而在用語的習慣不同,醫學文件講究的是精準與標準化,而不是自由發揮。
再來,是誤以為「直譯」比較保險,有些人怕自己理解錯,就硬生生把句子結構照搬,結果譯文讀起來不通順,甚至誤導醫療行為,像 "The drug was not found to cause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如果機械地翻成「該藥物未被發現引起顯著的不良反應」,其實邏輯是通的,但用詞太生硬,在臨床文書中會顯得不自然,還可能被誤認為是未確定副作用,而不是「未產生明顯副作用」。
還有不少人忽略了專業格式的重要性,醫學翻譯不是寫散文,標題大小寫、縮寫用法、數值單位,全都有既定規則,翻得再好,排版錯一行、單位寫錯個小數點,都可能讓人懷疑整份文件的可信度,在這行,標點跟空格也有它們的規矩,不是看起來「差不多」就可以。
另一個常見誤區,是不夠重視術語庫和前人經驗,每家醫藥公司或期刊,都有自己的偏好和術語標準,明明同樣是「臨床試驗」,有些地方愛用 "clinical study",有些堅持 "clinical trial",新手常跳過這些細節,導致譯稿看起來像是東拼西湊,失去專業度。
而更棘手的,是文化語境差異造成的誤解,像「家庭支持系統」這種詞,在華人文化裡很自然,但在歐美語境下,必須考慮是否要轉譯成 "family support network" 還是單純 "social support",因為不同語境下「家庭」的含義可能不太一樣,這種微妙差異,不看上下文硬翻,是翻譯裡最危險的事。
最後要說的,是很多醫學背景出身的人,會下意識帶入自己的理解去翻譯,結果變成「意譯過頭」,醫學翻譯的原則,是尊重原文、忠實呈現,不能主觀推論或補充資料,你可能知道某種藥常見的副作用,但原文沒提到,就不能自己加進去,這不是寫論文,是做語言轉換。
醫學翻譯看似只是文字轉換,其實是門結合邏輯、知識、語感與規範的綜合技藝,會醫學只是開始,要當好醫學譯者,還得避開這些藏在知識盲區裡的陷阱,你中了幾個?不妨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翻譯習慣,也許答案會讓你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