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翻譯聽起來好像是件很專業、很穩重的工作,但當場景拉到急診室,整個節奏跟氛圍完全不一樣。不是坐在會議室慢慢討論病例,而是站在血壓急降、家屬慌張、醫師一句話都不能聽錯的壓力鍋裡。
進入急診現場的醫學口譯員,根本不像一般翻譯那樣有時間查詞或推敲語氣。病人一進門,醫師下一句就是「有沒有過敏?」、「吃了什麼藥?」、「哪裡痛?」這時候翻譯必須馬上反應,把問題丟出去、答案立刻接回來,而且要準確無比,沒有修飾空間。任何一點延誤,甚至一個詞彙的誤解,都可能拖慢急救流程。
我曾經遇過一位韓國觀光客突然昏倒,被送到急診時家人根本說不出完整句子。那時我必須同時翻譯家屬含糊的表達,又得同步轉述醫師的醫療用語。當下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語法是否工整,只能靠平時對醫學詞彙的熟練程度和臨場反應力。醫師要做決定,不能靠猜測,翻譯就必須像急救隊員一樣迅速又精準。
很多人沒想過,在這種情況下,情緒管理也是一種專業。你不能因為現場混亂就跟著慌,也不能因為語言雙方都情緒激動就開始混亂句意。特別是家屬哭喊、醫師語氣強硬時,口譯必須中立、冷靜、還原每一句話的真實情況。有一次翻到一半,家屬情緒崩潰說「是不是快死了!」我不能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包裝那句話,也不能自己加入安撫語氣。只能照實翻譯,讓醫師了解情況,進一步處理。
壓力不只來自急診的緊張,還有對錯的責任。你不是在翻小說,而是在協助醫師下診斷、做判斷。一個藥名說錯、一個症狀翻錯,後果可能就是病人吃錯藥、被延誤治療。口譯員的準備,不只是語言本身,還包括對醫療流程、常見症狀與專業術語的熟悉程度。你得知道「chest pain」不能只翻成「胸口痛」,還要聯想到可能是心肌梗塞;「nausea」不只是噁心,而是可能與腦部病變有關。
有時候一天跑下來,翻譯完幾場緊急狀況,整個人像被榨乾一樣。不是身體累,是腦袋跟神經完全緊繃。但當病人穩定、家屬露出安心的神情,那一刻,你會覺得再怎麼累都值得。這不是單純的工作任務,而是你在關鍵時刻幫助人活下來的參與。
急診室裡的醫療翻譯,沒有劇本、沒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真槍實彈,考驗的不是你詞彙有多厲害,而是你能不能撐住、站穩,成為雙方信任的一座橋。你問這樣的壓力能不能承受?只能說,沒站上那個位置前,誰都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但只要撐過一次,你就知道,這份工作有多值得被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