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資訊
醫學翻譯中的拉丁文、縮寫怎麼處理才專業?
作者:admin 加入時間:2025/3/26 點擊次數:0

醫學翻譯常被形容成一門高難度的語言挑戰,而真正進入這個領域後,才會發現它其實是語言與知識的雙重硬仗,光懂雙語還不夠,還得對那些密密麻麻的拉丁文與醫學縮寫了然於胸,看似不起眼的縮寫,隨便搞錯一個就可能釀成臨床上的誤會,那種壓力不是寫錯字那麼簡單,是牽涉到病人的健康。

 

翻譯醫學文件時,經常會遇到像「q.d.」、「t.i.d.」、「PRN」這類拉丁文縮寫,它們通常出現在處方說明、用藥指示或病例摘要中,問題是,不同醫師甚至不同醫院,對這些縮寫的使用方式會略有差異,這時候,如果直接照字面翻成中文,很可能會讓讀者摸不著頭緒,真正專業的處理方式,是根據使用情境,確認意思,再用中文說明原意,必要時附上對照。

 

不只拉丁文,英文醫學縮寫也是個大坑,像「MI」到底是指「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還是「二尖瓣閉鎖不全」(Mitral Insufficiency)?沒有上下文,真的無法隨便猜,專業翻譯員在遇到這種情況時,通常會查找原始資料來源,或直接請教醫學背景的專家協助釐清,這不是多此一舉,而是保險做法,畢竟醫療翻譯不是創作文學,不能靠語感瞎翻。


19500096_l醫學20250326.jpg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關鍵:同一縮寫在不同語言文化中可能會有不同的處理習慣,以英文來說,「BP」就是血壓,翻成中文一般會直譯為「血壓」,沒問題,但若是文件寫得更口語一些,例如「BP’s a bit off today」,就不能只翻成「今天血壓有點不正常」,那太模糊,可能得看狀況補充具體數值或描述,讓目標語讀者能理解程度差異。

 

再來,還有些縮寫其實在不同領域有交叉,例如「CT」,醫學裡是「電腦斷層」,但如果是跟腫瘤科或研究報告有關,有時候會是「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的簡稱,這時候如果搞錯,不只意思不同,整段內容可能都會失焦,所以在處理翻譯時,別只靠機器轉換,還是得靠人的經驗和判斷力把關。

 

專業翻譯員在面對這些術語時,最常見的做法其實是建立術語庫,透過日常工作中累積下來的縮寫對照、使用情境筆記,讓自己在接下來的文件中能更快判斷準確翻法,久了之後,一看到某個縮寫,腦中就會自動跳出正確語意,處理起來就順手多了。

 

醫學翻譯不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工作,而是一個需要不斷動態調整、補充知識的過程,對拉丁文和縮寫的掌握能力,不只是語言功底的延伸,也是這份專業信任感的來源,翻得準,才是真正的專業,不是因為詞彙多,而是你能把一切搞清楚後,讓它說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