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資訊
醫藥翻譯錯一行,藥品下架不是不可能!真實案例揭露風險
作者:admin 加入時間:2025/4/2 點擊次數:0

別以為醫藥翻譯只是文字遊戲,翻得不夠精準,後果可不只是語意模糊,有些錯誤直接讓藥品無法上市,有的甚至牽涉到病患安全,最終導致產品整批下架,醫藥這塊,容不得半點含糊,每一個字都是風險控管的一部分。

 

有個實際案例,一家跨國藥廠在將某處方藥從歐洲引進亞洲市場時,翻譯團隊在說明書中把「contra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誤譯成「可用於肝功能異常患者」,這個錯誤沒有馬上被發現,藥品上市後數個月,醫療人員反映有病患出現異常副作用,調查一追,才發現是說明書翻得太離譜,導致用藥錯誤,當局立刻要求藥廠全面召回,品牌信任度也被重創。

 

這類問題並不罕見,有時候只是動詞時態搞錯,整段警語就會從「請避免」變成「可接受」,別說消費者搞不清楚,連藥師和醫師都可能被誤導,尤其像劑量單位,一個小數點錯位,從0.5mg變成5mg,這種數字的錯誤,根本不是「再說明一下」就能補救的。

 

很多人以為只要找會兩種語言的人來翻就好,但醫藥領域的詞彙、用法、結構都有固定邏輯,你要能區分「症狀」跟「副作用」,知道「作用機轉」和「藥物交互作用」不能亂換句話說,再怎麼口語化,也不能把專有名詞簡化成「差不多的意思」,這可不是翻影集字幕,不容講求感覺。


47329225_l醫學20250402.jpg還有些誤譯不是明顯錯誤,而是資訊不完整,有家地區代理商為了節省翻譯預算,只翻譯產品簡介和基本劑量建議,結果沒注意到原版說明書裡詳細列出了一項潛在副作用與服藥時需同時進行的肝功能監測,當地主管機關審查時,直接以「資訊不全」為由退件,產品上市計畫被打亂,連其他藥品的審批也被連帶拖延。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醫藥翻譯不只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責任,從臨床試驗文件、病患服用指南,到藥品標籤,每一段話都得符合標準,不能隨意發揮,也不能偷懶用機器翻過就上傳,專業譯者不只要懂語言,還得讀得懂醫學文獻、藥品規範,甚至了解不同市場的審核要求。

 

醫藥是對生命負責的產業,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醫藥翻譯錯誤,有時真能釀成大禍,與其事後滅火,不如一開始就用對方法,找對人,否則,翻譯不慎導致藥品下架,只是最表面的損失,背後真正難修補的,是信任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