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翻譯,看似只是字對字的轉換,實際上踩雷的機會比想像中還多,有時候,只是一個字用錯,結果卻從小毛病變成了生死大事,來看看那些經典錯誤,錯一次保證讓人終身難忘。
第一個超容易翻船的是“benign”和“malignant”,前者是良性,後者是惡性,講錯的後果,就是把一個無害的小腫瘤,說成需要緊急開刀的惡性腫瘤,患者直接從安心變成精神崩潰,這兩個詞長得沒那麼像,卻常在翻譯中被情境誤導,尤其醫生只說個單字,翻譯一慌就亂套。
第二個大地雷是“lesion”和“injury”,lesion泛指任何組織的損傷或病變,不見得是外力造成;injury則一定跟外傷有關,如果把MRI報告中的“brain lesion”翻成「腦部外傷」,聽起來就像被人敲了頭一樣,誤導程度破表,醫療翻譯時,理解專業背景,比機械對單字還重要一百倍。
第三個常見的搞錯是“infarction”和“infection”,一個是梗塞(像心肌梗塞),一個是感染(例如肺炎),兩者差得天遠,卻只差兩個字母,把心臟梗塞翻成心臟感染,病人可能以為吃抗生素就能搞定,結果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後果不堪設想。
第四個小小字形差異卻超致命的詞,是“hypoglycemia”和“hyperglycemia”,前者是低血糖,後者是高血糖,只差一個字母,意思卻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如果醫療翻譯時搞混,該補糖的病人被誤導去控糖,該控糖的反而被灌甜食,醫療事故現場直接開演。
第五個則是看似無害,實際上常讓新人翻譯人跌一跤的“history”,醫學裡的history不是歷史課本上的「歷史」,而是「病史」,病人的過去診療記錄、症狀變化通通算在內,如果直接翻成「歷史」,對話聽起來像在參加演講比賽,完全失去醫療專業感,讓醫護人員一臉黑人問號。
這些錯誤看似小,背後的影響卻巨大,醫學翻譯不是只靠直覺對字,而是要靠理解、比對,甚至提前查證,每個詞,背後都牽動著病人真正的狀態,不是單靠流利的語言能力就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