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選擇跨國尋求醫療服務,無論是為了罕見疾病找專科,或是接受先進治療、第二意見諮詢,出國就醫逐漸成為可行選項,但在踏上飛機前,有件事常被忽略,卻極度關鍵:病歷的醫療翻譯品質,可能直接影響醫師判斷與診斷結果,甚至牽動整個治療策略。
醫療文件不像一般資料翻譯那麼單純,它裡面不只有病名和藥品名稱,還牽涉到檢驗數值、影像報告、手術記錄、過敏史與用藥反應,每一項都必須精準無誤,沒有模糊空間,只要一個詞翻錯、一個數字搞混,就可能導致國外醫師對病況的理解產生誤差,這不是語言錯誤,而是醫療風險。
以最常見的英文翻譯為例,「高血壓」可以翻成 hypertension,但如果翻成 high blood pressure 而沒有進一步說明病程與用藥紀錄,對部分醫師來說會缺乏參考價值,又或者像「洗腎」這樣的詞,在中文裡大家都懂,但在醫學英文裡必須區分 hemodialysis(血液透析)與 peritoneal dialysis(腹膜透析),若搞錯方向,後果不只是治療無效,甚至會危及病人生命。
也有人會說「我請家人幫忙翻就好了」,確實有些人語言很好,但醫療翻譯不只是把詞語翻過去而已,它還需要理解醫學語境與專業縮寫,例如 CBC、CT、MRI 這類名詞,翻得太直白反而會讓國外醫師困惑,因為不同國家的醫療系統和術語習慣不完全一致,唯有熟悉醫學文件邏輯的翻譯者,才能在尊重原意的前提下,讓資訊真正能被接收與判讀。
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部分,是文化語境與醫療制度差異,像是台灣病歷中常見的「健保自費項目」、「住院病歷摘要」、「長照評估報告」等內容,在歐美醫療系統中不一定有直接對應項目,這時候翻譯者就得做的不只是詞語對照,而是內容轉化與背景補充,醫師不是語言專家,給他們的是能看懂、能信任的資料,才能真正建立跨國醫療溝通的橋梁。
再進一步來說,高品質的醫療翻譯不只是為了就診當下,更影響到後續病歷延伸使用,比如申請保險理賠、轉診其他國際醫院、甚至是返國後的繼續治療,如果翻譯品質不夠精確,未來資料使用時會出現落差,還得重翻一次,時間與成本都會上升。
說白了,出國就醫不只是訂機票和找醫院那麼簡單,把自己過去的健康記錄翻譯成國外醫師看得懂的語言,是讓治療準確展開的起點,你可以有再好的醫療資源、再高的醫療預算,但如果沒有一份專業的病歷翻譯,等於是讓醫師在黑暗中做判斷,如果你正在考慮出國看病,別讓翻譯成為弱點,找對有醫療背景、語言能力兼具的專業醫療翻譯團隊,比什麼都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