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資訊
醫學生必備:中英文醫學術語對照與醫學翻譯技巧入門
作者:admin 加入時間:2025/6/25 點擊次數:0

念醫學不等於會看懂英文醫學文獻,更不代表能翻出正確、自然又準確的中文內容,對很多醫學生來說,面對密密麻麻的醫學期刊或臨床研究資料,有時連找出主詞動詞都很辛苦,更別提那些難唸又難寫的專業術語,所以,如果你打算涉足醫學翻譯領域,或者想精進閱讀外文醫學資料的能力,學會基本的術語對照與翻譯技巧會比硬背教科書有效太多。

 

常見的入門誤區,是把單字拆開來記,例如看到「hepatomegaly」就查字典,發現是「肝腫大」,就安心記下來,但如果碰到「splenomegaly」「cardiomegaly」「nephromegaly」時,又得從頭猜一次,其實醫學術語多半有構詞規則,像是「-megaly」代表腫大,「-itis」是發炎,「-ectomy」是切除,抓住這些字尾邏輯,就算沒背過單字,也能大致猜出意思。

 

這種詞根與詞綴的掌握,就是醫學翻譯最基礎的功夫,舉例來說,「appendectomy」是闌尾切除術,「tonsillectomy」是扁桃腺切除術,看起來很複雜,但都是「XXX+ectomy」的變化,同理,「gastritis」「colitis」「hepatitis」也都只是不同器官的發炎狀況。

 

再來說到中文翻譯時,許多術語看似簡單,卻不能用日常語氣處理,像是「positive」和「negative」這兩個詞,在醫學報告中並不是「正面」或「負面」的意思,而是「檢測結果呈陽性或陰性」,如果翻譯時寫成「檢查為正向」,讀者不只困惑,還可能誤解病情。


46990042_l醫學20250625.jpg有些術語中文雖有對應詞,但會隨著語境而變化,例如「lesion」通常翻成「病灶」,但在不同科別可能代表腫塊、損傷或異常區域,不能一概而論,這時醫學生或翻譯者就要結合醫學常識與上下文,決定最貼切的翻法。

 

另一個重點是英文句構與中文語感的差異,英文醫學文獻常常長句連發,子句套子句,但中文講究條理清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拆句重組是基本操作,像 “The patient, who had a history of diabetes, presented with acute chest pain and was diagnos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可以轉成「患者有糖尿病病史,此次因急性胸痛就醫,診斷為心肌梗塞」,保留重點,讀起來才不會像在繞圈子。

 

還有一類常見誤區是「中英詞性不對稱」,像是英文會說 "a hypertensive patient",中文不能硬翻成「一位高血壓的病人」,而要說「高血壓患者」;"anemic conditions" 比較適合譯為「貧血情況」,而不是「貧血的狀態」,這些都關係到醫學專業表述的自然度。

 

不少醫學生會忽略的一點,是醫學翻譯也有風格,臨床報告、病例記錄、學術論文、產品說明書,語氣和格式都不一樣,病例筆記講求簡潔直接,論文需要嚴謹邏輯,說明書則注重風險提示與使用安全,學會根據文體調整語氣,也是進階必備技能。

 

想學醫學翻譯,不一定要立刻翻期刊,可以從熟悉的診斷書、檢查報告、衛教手冊開始,逐步建立詞彙感與語句邏輯,平時也可以累積中英文常見對照,例如:

Hypertension|高血壓

Arrhythmia|心律不整

Chronic kidney disease|慢性腎病

Intravenous injection|靜脈注射

Adverse reaction|不良反應

這些詞彙看起來常見,真正的挑戰是當它們被包進專業句子裡,是否能快速辨識並轉換成自然的中文。

 

醫學生懂醫學,若能加上語言的敏感度,將來無論是從事研究、申請國外交流,還是投稿國際期刊,翻譯技巧都能成為自己的利器,醫學翻譯不是額外負擔,而是讓你閱讀世界、與國際對話的另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