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病人說「我胃痛」,但翻譯寫成「我心痛」;當產品說明上的「副作用:頭暈」被誤譯成「療效:改善頭暈」—這不只是翻譯上的小瑕疵,而是可能導致錯誤診斷、誤用藥品,甚至法律糾紛的嚴重問題,醫療翻譯不像旅遊或影視翻譯那樣有彈性,它講求的是精確性、語境理解與對生命的責任感。
在醫藥產業中,從臨床試驗計畫、藥品說明書,到醫療器材操作手冊、病患資訊單張,翻譯品質直接關係到產品能否合規上市與病患能否正確使用,如果翻錯,不只是「看起來不專業」,而是可能違反藥事法規,甚至造成醫療事故,這就是為什麼,跨語言溝通在醫藥領域,不容許「大概」、「差不多」的心態,而醫療翻譯的專業性,是企業不可忽視的一環。
舉個案例:某歐洲藥廠在準備進軍亞洲市場時,將「不可咀嚼膠囊」誤譯為「建議整顆吞服」,看起來差異不大,但醫師與病患是否視為「必要」還是「建議」,背後的用藥行為就完全不同,一旦患者咬破膠囊服用導致副作用,責任歸屬就會變得複雜,而這個錯誤,原本只要在翻譯階段多一層審核就能避免。
除了用語正確,醫療翻譯還牽涉到跨文化理解,例如,英文常以「Side effects may include…」作為風險說明開頭,但中文讀者若直譯為「副作用可能包括……」,往往容易引起不安或誤解,在地化處理時,如何在保留資訊完整性與符合文化語氣之間取得平衡,也是一項技巧,好的翻譯,不只是讓人「看得懂」,而是「用得安心」。
醫療翻譯從來不只是語言工作,而是關於精準、責任與信賴的橋樑,在全球化的醫藥產業中,唯有確保每一句話的正確與通順,才能讓產品真正「跨出語言的邊界」,安全、有效地送達每一位需要的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