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資訊
為什麼台灣翻成「腸病毒」,外國卻叫「手足口病」?翻譯中的文化選詞藝術—醫療翻譯社分享
作者:Becky 加入時間:2025/8/6 點擊次數:0

如果你在台灣新聞上看到「腸病毒」疫情升溫,大多數人會立刻聯想到幼兒園停課、勤洗手防感染,然而,當你翻開英語國家的新聞,卻很可能看到的名稱是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手足口病),兩者指的是同一種疾病,但名稱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焦點,這種差異,正是醫療翻譯社在日常工作中必須面對的文化選詞藝術。

91417895_l醫學20241220-20250806.jpg醫學翻譯不像一般商業文件,它直接關係到病患的理解與治療的正確性,一個名稱的差別,不只是語言問題,還涉及到各地醫療體系對疾病的分類、宣導策略,以及民眾的既有印象,以「腸病毒」為例,台灣官方的用詞側重在病原體(Enterovirus),希望醫護人員與家長意識到它可能引發多種症狀與併發症;而在英語系國家,通用名稱則直接以主要症狀「手足口」來命名,方便民眾快速判斷。

醫療翻譯 的挑戰就在這裡:我們必須在專業準確與大眾可理解之間找到平衡,直接翻成「Enterovirus」固然精確,但一般患者未必懂;若用「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在台灣宣導,卻可能引起混淆,因為這個名稱在中文語境中並不普及,這時,翻譯人員常會採用雙語並列,例如「腸病毒(手足口病)」的方式,既保留在地習慣,也兼顧國際通用性。

此外,文化背景與疾病命名還會影響醫療溝通的效果,例如,某些地區會避免使用可能引發恐慌的名稱,而選擇較溫和的說法;有些則會直接以地名命名(如「茲卡病毒」Zika virus),但在現代醫學溝通中,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建議避免使用帶有地域、人物名稱的疾病名稱,以免引發歧視與污名化。

在臨床指引、藥品說明書與患者教育資料中,這種文化選詞同樣重要,醫療翻譯人員不僅要理解醫學專業,還要熟悉目標讀者的文化語境,確保翻譯後的內容能被精準理解,意味著翻譯不再只是單純的詞對詞轉換,而是一種跨文化的醫學溝通工程。

因此,無論是疾病命名、醫療宣導或臨床文件,企業與醫療機構在跨語言溝通時,都需要找到值得信任的合作夥伴,一家專業的醫療翻譯社不只是將內容轉換成另一種語言,而是理解背後的醫學邏輯與文化脈絡,確保每一個詞彙都能傳遞正確的訊息,幫助醫療資訊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