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資訊
從臨床試驗到用藥說明:醫藥翻譯如何影響國際新藥上市時程
作者:Becky 加入時間:2025/8/20 點擊次數:0

提到「新藥上市」,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是實驗室裡穿著白袍的科學家,或是醫院裡接受測試的病人,但你可能不知道,在這龐大又繁瑣的流程裡,醫藥翻譯其實是其中一個隱形卻關鍵的角色,從臨床試驗文件到用藥說明書,翻譯品質的好壞,甚至會影響一款新藥能否順利跨出國門,提早讓患者用到。

為什麼翻譯這麼重要?先想像一下:一家藥廠在美國完成了新藥的臨床試驗,接著想要在歐洲或亞洲市場申請上市,必須把所有的試驗報告、病患知情同意書、安全性數據,完整地翻譯成當地語言,這些資料動輒上千頁,不僅專業術語密集,還關乎藥品的安全與合規,如果翻譯出現錯誤,不只是多跑幾個流程的問題,還可能導致藥品審批延誤、甚至影響患者權益。

41722580_l醫學20250723-20250820.jpg例如「adverse event」在醫學臨床中是「不良事件」,指的是病患在試驗過程中出現的任何異常狀況,如果有人誤翻成「副作用」,那可就大條了,因為「副作用」指的是藥物本身帶來的反應,而「不良事件」則可能跟藥物無關,只是碰巧發生,這樣的錯誤不僅會讓監管單位誤解數據,也會讓藥廠的信譽大打折扣,這就是醫藥翻譯需要特別謹慎的原因。

更有挑戰的是「知情同意書」,這份文件要確保病人清楚理解試驗風險,不能用過度艱澀的專業術語,否則患者可能根本看不懂自己簽了什麼,翻譯人員得在「專業精準」與「易懂表達」之間找到平衡,既符合醫學標準,又要讓一般人能安心閱讀,這也是醫藥翻譯不同於一般專業翻譯的地方:它不只講究術語正確,還涉及人命與法律責任。

當然新藥上市後,挑戰還沒結束,每一個藥品包裝裡的小小說明書,也是一場醫藥翻譯的考驗,內容包括劑量、禁忌、保存方式,甚至開車、懷孕能不能使用的注意事項,這些資訊對病人而言至關重要,一個小小的錯譯就可能造成安全疑慮,想像一下,如果「每日一次」被翻成「每日三次」,那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醫藥翻譯還要面對文化差異,像在歐美,醫師可能習慣使用「take with water」這樣的說法,但在亞洲市場,翻譯時通常會更具體,例如「用一杯開水送服」,這些看似微小的差別,實際上影響患者的遵從度與藥效發揮。

國際藥品監管機構(例如美國 FDA、歐盟 EMA、日本 PMDA)對翻譯文件都有嚴格的格式與用詞要求,醫藥翻譯不只是在語言上「轉換」,還必須符合合規性,確保文件能通過審查,很多藥廠甚至會指定長期合作的專業醫藥翻譯團隊,就是為了避免在這些細節上出錯,導致新藥卡在審批關卡。

有人可能會問:「AI 翻譯不是很厲害了嗎?能不能取代專業翻譯?」答案是:AI 的確能協助快速處理大批文件,但它往往無法理解醫學術語背後的細微差異,像「compliance」在醫學領域不是「遵守法律」,而是「病人遵從醫囑」,這樣的語境判斷,還是得靠專業的人工把關,AI 可以是助力,但遠遠不是全部。

從臨床試驗到藥品說明,每一份翻譯都不只是字句的堆疊,而是與人命、醫療安全息息相關的關鍵環節,可以說,新藥能否順利在國際市場上市,不只靠科學家,也靠翻譯人員在背後默默守護,下次當你打開藥品包裝,看到那張清楚易懂的中文說明時,別忘了,這份安心,正是 醫藥翻譯為你鋪好的隱形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