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資訊
醫學翻譯不是照字翻:專業醫學翻譯公司如何讓每個名詞都對得起科學
作者:Becky 加入時間:2025/9/3 點擊次數:0

談到醫學翻譯,很多人腦中第一個反應就是「字要翻對」,沒錯,醫學術語的確是字字重要,但問題在於醫學領域不只是一堆名詞的堆疊,而是跨越文化、制度、專業的知識體系,試想,如果一份臨床試驗報告翻得太直白,結果讓外國讀者誤解藥物功效,後果可能是投資延誤、藥證不過,甚至患者安全受到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專業的醫學翻譯公司存在,不只是把字翻完,而是要讓每個名詞都對得起科學,對得起臨床,甚至對得起病人。

 

1. 名詞不是單字表,而是專業共識

醫學翻譯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同一個詞在不同領域可能有不同意義」,舉例來說,「marker」在分子生物學可能是「標記基因」,在臨床腫瘤學卻常指「腫瘤標記物」,翻譯師必須理解上下文,確保用詞符合領域慣用法,而不是只靠字典直譯,這就像醫生之間的行話,懂了才算是「內行人」。

2. 病患用語 vs. 專業用語

另一個常見落差是「專業與大眾」的距離,醫學文件有的寫給專業醫師,有的則是提供病患參考,舉例,「hypertension」給醫師的文件翻成「高血壓」即可,但若是病患須知,可能要再加上「血壓長期偏高的情況」,專業醫學翻譯公司會依文件對象調整用詞,讓內容既正確又容易被理解。

3. 翻譯也是風險管理的一環

在醫藥產業裡,一個錯字可能就代表巨大的風險,比如把「禁忌症(contraindication)」誤譯成「適應症(indication)」,那幾乎是災難級別的錯誤,這不只是翻譯品質問題,而是涉及法律責任與患者安全,因此醫學翻譯流程通常會有多層檢核:初譯、審稿、專家審查,確保每一個字都能承受得住臨床與法規的檢驗。

4. 跨國藥證與在地化挑戰

醫學翻譯並不是把英文變成中文就結束了,不同國家藥證機關有各自的標準與格式要求,專業翻譯公司必須熟悉各地規範,例如美國 FDA、歐盟 EMA、台灣 TFDA,才能讓文件順利過關,這其中不只是語言問題,更是「在地化」挑戰:要懂得把同樣的科學資訊,用符合當地審查邏輯的方式呈現。

39730078_l醫學20241206-20250903.jpg5. 機器翻譯為什麼不行?

很多人會問,既然醫學術語有固定翻譯,為什麼不用 Google 翻譯就好?問題在於,醫學語境的細節與語氣差異,往往是機器抓不到的,例如「likely associated with」在臨床報告中,並不是「很可能與…有關」,而是一種審慎措辭,暗示「可能但尚需更多證據」,如果直接用機器翻譯,讀者可能誤以為結論已經確定,這就是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差別。

6. 翻譯師的「雙重身份」

專業醫學翻譯師,往往既要有語言專業,也要具備醫學背景,有些甚至本身是醫護或藥學專業出身,再進入翻譯領域,他們不僅能翻譯文字,更能判斷上下文中是否有潛在錯誤或矛盾,對醫藥產業來說,這樣的翻譯師其實就是隱形的「品質守門員」。

 

翻譯,是專業信任的延伸

從臨床試驗、藥品標示到病患說明書,醫學文件的每一個字都可能影響到真實的病患與醫療決策,這也是為什麼醫學翻譯不能只是「照字翻」,而必須是結合語言、專業與文化的綜合任務,當一家醫學翻譯公司能讓文件同時通過醫師、病患與藥證單位的檢視,那份翻譯就不只是文字,而是對科學的尊重、對市場的理解,以及對生命的守護。